top of page

客家民謠

  客家民謠已經有上千年歷史,起初是為了抒發情感所哼出的歡呼哀嘆聲,後來配合撐船、挑擔、砍樹、走路等活動哼出之聲音,或為對岸、隔山之高聲喊叫,逐漸演變成歌調,經有心人士組織,形成了「山歌」與「小調」。

 

  百餘年前,客家山歌的傳唱在台灣曾達高峰。那時為悠閒的農業社會,農閒或工作休息時,人們齊聚一堂納涼說笑,休閒活動內容離不開猜謎、講古、山歌對答等節目。在山上砍柴、採茶、下田插秧時,也總喜歡一邊工作一邊唱歌。

 

  客家山歌因口音不同而有多種不同的唱腔,唱法自由,含有豐富的裝飾音、微分音與滑音,演唱者也可以自己變化旋律,因此不易以譜記載。這些山歌的歌詞為演唱者即興編成,每句都是七言,一段四句;只要是七言四句的詞都可以以山歌曲調唱出。在台灣流傳的山歌有三種曲調,稱為「三大調」:老山歌、山歌仔與平板。

 

(一) 老山歌:一山人唱給另一座山人聽的歌曲。曲調悠揚豪放,音拉得很長,節奏自由,無拍節,可以清唱不須伴奏。曲調主要以La、Do、Mi三音構成。

 

(二) 山歌仔:由老山歌演變而來,在較小地點範圍演唱,音不如老山歌般拉得長。曲調如老山歌以La、Do、Mi三音構成,但是節奏分明清楚,為四拍子,通常有伴奏。

 

(三) 平板:也稱「改良調」,由老山歌與山歌仔演變而來,為山歌從荒山原野走進茶園、家中的過程中發展出。與山歌仔同樣節奏規律,為四拍子,有伴奏。但使用五聲音階,與上述兩種曲調不同。

 

  除了山歌之外的客家民謠大多有歌名與譜出的曲調 (旋律),歌詞也多固定,這些歌曲稱為「小調」,每首小調就是一種唱腔。相較於山歌,小調比較容易以現代記譜法來記載。以下舉出的小調歌曲有〈桃花開〉、〈海採茶〉、〈挑擔歌〉、〈八月十五〉等。

 

王鳳珠〈採茶〉(老山歌清唱)

王鳳珠〈冬梅〉(山歌仔)

 

王鳳珠〈秋月〉(平板調)

〈挑擔歌〉(小調) 王鳳珠演唱

王鳳珠〈老山歌〉

羅茵茵〈老山歌〉

李秋霞〈山歌仔〉

鍾美鳳〈平板〉

海採茶(小調) 賴碧霞演唱

魏勝松〈平板〉

八月十五〉(小調) 

溫子梅演唱

桃花開〉男女對唱

更多錄音與資料

《客家歌謠》,《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》網站

http://www.hakka.gov.tw/lp.asp?ctNode=1987&CtUnit=262&BaseDSD=21&mp=1925&ps=

 

推薦閱讀

賴碧霞。1993。台灣客家民謠薪傳。台北:樂韻。

bottom of page